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也不会完全消失。
而是会在时代的进程中被不断打磨后以各种形式重新展现出来。
这张手绘平面图展现的是一个叫“拾房村”的江南小村,命中注定的,似乎包含了拾起记忆之意。这里,也是田园东方项目的启动区。谐“拾房”之音,设计师凑齐十座老房子,精心设计巧妙修缮,对村内原乡草木池塘予以保留,以维持山川自然的田园风光。
最老的拾房
一砖一瓦都被保留
作为具有示范效应的田园东方启动区,这里要进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场地修复美化工作,而是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这里,既要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理想,又要保留乡村的独特形态,创建一种城乡共融、产业互动的新模式。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不是割断和抹杀,而是采取一种“进化”的态度。“进化”是对过去的历史性修复与环境的升级,从而使得原有的环境更具包容性。
树下的石凳、屋后的古井、还有街边的菜摊,这些关乎衣食住行的乡村生活场景,点点滴滴构筑成原乡记忆联想的发源地。在乡土自然回归的情感呼唤下,设计师将这些感知融入了建筑设计和环境营造之中。对于场所精神的把握,是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场地关系,整理美化空间的格局。
老房的整葺“修旧如旧”,所有的构件尽可能使用原乡老料:破损的屋瓦,采集当地的老青瓦补足;老墙面交由当地工匠清洗加固,并将很多有趣的老材料进行艺术化的掺合;对于量大的新建和扩建,实在不能使用老料的地方,则将新料“做旧”处理。专业的古建营建团队对于材料尺度和质感有很好的把握,如端头起翘的屋脊、带肩观音兜状的山墙、叶片状的泥塑贴花装饰等等,都是老师傅们古法匠心的展现。现场的每一砖每一瓦,每一个构件,都是原乡生活记忆的产物。
在这样一块土地上,设计师不愿再去增加过多的新材料,而是通过“老物新用”来保留住生活中的那份记忆,同时也让这些老材料在这块土地上继续“生长”。
低调平和,本真自然
【拾房书院】
-Before-
-After-
拾房书院是老青砖老青瓦组合出的老房,在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中格外显眼。这是一种低调平和的建筑语汇。参杂花色的青砖墙面、整齐的立瓦屋脊、垂落的青灰瓦当,以及质朴的门窗过梁,在立面上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又具弱对比的灰色构成。还有被均质分割的木窗、厚重沉稳的木门,一座古朴低调,又充满文人内敛气质的小屋,维系了人们对土地和自然最本真的情感。
除了与相邻建筑共用一面外墙,其余三面都展现了不同的空间与景观。一面是开敞的木质平台,配合休闲座椅形成了活泼亲切的室外活动空间;一面是开阔的油菜花田,生机盎然的景象对应着四季的变迁;还有一面是用碎石铺地及毛石堆砌的矮墙围合出的静谧小院。在这样的小小书屋里,时光流逝、景致变换,引人在静默中沉醉和思考。
质朴守真,流连忘返
【窯烧手感面包房】
-Before-
-After-
窯烧手感面包房还原了乡村中的那些淳朴的质感。没有电炉烤箱,取而代之的是桃木窑烧。矮墙围合的小院用于储藏木材及工具。柴禾的缕缕烟雾环绕在被保留下来的几棵苦楝树中,烤好的面包香恣意飘散在村里,引人驻足流连。
保留传统,丰富空间
【井咖啡】
-Before-
-After-
井咖啡得名于老屋前的一口水井。如今,井还是原来的井,井边的建筑也恢复得如当初那般。新做的旋转木门,能够使建筑的一整面完全打开,与室外空间连为一体。室外的木平台,碎石子与草地,形成了层次更加丰富的空间序列。传统屋架被部分保留镶嵌在新墙上只做装饰之用。
如今再到阳山,乡间景色恬静宜人。回忆初到时的场景,那份淳厚质朴的情感还在。这片土地上有乡村也有城市,这是一片共享之地。无论乡民还是都市人,都参与到了这里实际的田园生活,一起分享自然的馈赠,共同打造这个城乡共生的新环境。过去的东西不会消失,这里保留的一切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也包含了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尊重与向往之情。
在当今的土地上,保留面临着比新建更复杂的问题。应该如何开始,这也决定着后续道路的走向。对于田园梦,无锡阳山田园东方启动区作为国内首个建成的田园综合体项目,无疑是这个尝试的开始。
文章来源:美丽乡村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