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道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巨大,有不少思想家认为道家、道教是中国文化根。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人融入大自然之中,是为了畅神,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休养生息,达到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为人的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道教的旅游观还直接起源于求仙寻药的实践活动。道教徒们坚信神仙可学、仙境可寻、仙药可求,于是,寻仙活动频繁出现。寻仙活动有两大主流:一是方士鼓吹,由帝王发起,以方士的活动为主干,以成仙为目的的寻仙活动,如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均发起过这样的活动,对道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道士们择清幽之处服药、炼丹、修行与游历寻仙可谓与此一脉相承。另一支是以文人和哲人为主,以追求神仙意境为目的,带有审美特点的游仙活动。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仙人的人格魅力、生存和生活方式,向往和仙人一样,尤其是在精神上与之一样徜徉纵横。这种向往更多地内化在他们的精神追求中。《楚辞》中有不少反映这类思想的诗句:“贵真人之休德兮,羡往世之登仙。”《庄子》和后来的许多道教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
山林是道士们的栖居之地,也是道士们的修道之所,道教理论家葛洪即有“合丹当于名山”的观点。深山清净自然的环境,恰好是道教徒们把崇尚自然、乐好清净的旨义落到实处的最佳环境。怪石嶙峋的奇山异水、古木参天的幽谷胜境,都因涂上了道教的色彩而在修道人眼中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巍峨的大山显示得道人的心胸和品格,涓涓溪流有平和的气质,水波浩渺的江河湖海更可以使人领悟“上善若水”的“道”的玄机。
水是天地之本,万物之源。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完美人格、至善境界的象征。怎样把水文化引入我们的旅游开发呢?需要做到:居下——文化的平民性;应变——常变常新;上善——项目的阳光性;不争——与圆则圆,与方则方,以人为本,边缘文化的融合性。
道家、道教人性自然化的“畅神”、“逍遥”之说,显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旅游审美观:在旅游中通过静观默察、自觉体悟的审美、参与,以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感悟自然;从赏玩山水之象中直觉地把握自然,把握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
现代旅游是一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强调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追求的是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导致旅游往往淡化甚至遗忘了旅游者的感同身受。从道家、道教的旅游观可以看出,旅游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畅游山水从而调节生活情趣,排遣烦恼,发现并欣赏山水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高情雅致,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所以,旅游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和内在感受。旅游应该是心灵的驿站,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抚疲惫的心灵,使人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人的精神升华。旅游文化的建设应该基于人与自然的感性与理性沟通,使旅游活动能够把人带入一个可持续发展、自由奔放、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新天地。旅游的根本目的就是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因此,旅游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张扬、富有人性的文化。这便与道家、道教文化相契合。因此,道家、道教文化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