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资源丰富,但是过快的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压力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在湿地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保护现有湿地,并对已受损湿地进行有效修复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受损湿地生态修复
对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湿地旅游区,应着重从湿地生境、湿地植物、湿地动物三个方面进行湿地生态修复。
1.修复湿地生境
一般而言,受损湿地只要消除干扰压力,在科学的管理方式下,由于演替的作用,湿地生物和湿地功能能够自我修复。
对于湿地生态严重受损的地区,湿地生境的重建与修复必须进行适度人工干预,主要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湿地的水体连接,利用水文过程加快湿地恢复;控制污染物的流入,通过水体工程实现污水净化;修饰湿地地形,改良湿地土壤;减少人类干扰,提高湿地的自我维持能力;建立缓冲带以保护恢复后的湿地。
2.重建湿地植被
将受损湿地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修复区域,进行适度的人工干预,在湿地最佳位置重建湿地植物群落,并根据地形、水深、土壤情况和湿地植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选择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群落。
表1 各类型修复区域的植被类型、生态功能及典型植物举例
3.为鸟类提供适宜栖息的游人禁入区
为吸引鸟类筑巢定居,可以在旅游区内设置游人难以接近的鸟岛,并对这些生态岛实行封闭管理,以减轻旅游活动对鸟类等动物活动的干扰。
结合鸟嗜植物的种植,为鸟类提供适宜觅食、免受干扰的游人禁入区,游人只能通过区外隐蔽式观鸟屋、观鸟塔进行瞭望、观测。
二、湿地旅游的生态保护
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环境,湿地旅游设施的规划设计和旅游活动的安排管理应将人为干扰降至最低,建立可控的旅游基础设施。在开发建立湿地旅游区时应落实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
表2 湿地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湿地旅游区的规划
在进行湿地旅游区规划的过程中,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湿地生态的保护:
1.充分尊重区域生态敏感特质的可持续发展思路
◆ 增强政府、企业、居民在旅游开发和日常生活中对湿地环境的保护;
◆ 结合湿地周边城镇进行渐进式开发,避免在短期内大规模开发建设;
◆ 结合湿地周边城镇和地理环境开发水、陆、空立体化旅游产品;
◆ 开发多种主题活动和节庆活动,平衡淡旺季的游客量。
2.保护与开发双链耦合联动理念
湿地生态旅游区开发与建设始终面临着保护与开发这两个主要问题,规划应遵循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
◆ 生态优先,培育资源;
◆ 源于自然,优于自然,仿生设计;
◆ 保护性开发,可持续利用,以利用促保护。
在保护与开发双链耦合联动系统中,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链与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链并行发展,相互促进,互为保障。
图1 保护与开发双链耦合联动理念
3.分区规划
合理划分湿地旅游区内的湿地生态核、湿地景观区、湿地科普休闲区、湿地研究试验区、湿地旅游服务接待区等功能区,严格遵循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分区协调、降低干扰,功能互补、多元体验的布局原则。
4.旅游交通及游线组织
交通流线规划力求组织清晰、功能明确,结合外部城市路网水网,合理安排各景区之间和景区内部的游览路线,有机串联各个景区和功能用地,形成层次分明的陆上、水上交通流线系统。
5.旅游服务配套设施规划
旅游配套设施规划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等级匹配合理的原则,游人集散中心的公共配套设施相对集中,为游人提供相对综合全面的服务,其他区域的公共配套设施尽量分散化、小型化,以不影响湿地生态环境为宜。
四、湿地旅游开发思考
由于受农业或工业生产的影响,中国现存大量受损或退化的湿地,因此借生态旅游开发之力,进行湿地的修复重建具有广阔的前景,有助于受损湿地风貌的改观,有利于湿地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转变,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湿地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应遵循修复和保护优先,因地制宜、适度开发的原则;在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景观和旅游规划应为湿地注入特色文化和休闲内容,以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经过美学和人文重构的湿地,其内在景观品质得到提升,为游客提供了个性鲜明的旅游休闲环境,湿地旅游才能长盛不衰,实现可持续的良性循环。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