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风水文化与旅游
我们的旅游规划是为了明确旅游业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目标,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安排旅游业发展优先项目,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如何在旅游规划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其中,维护环保、守护绿色、低碳,都是旅游可持续发展中的要素。传统文化中讲“师法自然”就是这个道理。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的是中国人对自然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精神。风水文化充分注意到了环境的整体性,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同时这也是现代旅游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时代在前进,风水文化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我们在时代的浪涛荡涤下,很多关于风水的概念如“天人合一”、“龙凤呈祥”、“阴阳五行”等,对我们旅游规划的文化认识、内涵的深入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风水不单是一种理性精神,它还具有一种浪漫情致。风水学不单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总之,风水文化是理性与浪漫的交织,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因此,我们要从风水文化中吸取有价值的养分,来丰富旅游规划。
第一节 风水是不是迷信
自古以来,在中国,风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便是文盲,说到“风水”,也能讲出一二来。风水对于中国人而言,早已是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比如“一运二命三风水”之说在中国几乎人人耳熟能详。风水在中国土地上传承、发展了几千年,影响和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和特质。
然而,如此普及的一种文化,多年来却名声不佳。1999年版《辞海》对“风水”的解释是:“亦称‘堪舆’,中国的一种迷信。指住宅、坟地等所处的地理位置,如山脉、河流走向等,是将地貌风物人格化,带有原始泛神论色彩的迷信学说。”2005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风水”的解释略微中性:“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的好坏可以影响其家族、子孙的盛衰吉凶。”上述两种解释,基本代表了早年国内学术界对风水的基本否定的看法,以至于多年来一提到风水,人们立即会想到迷信。
然而,多年来在国内名声不佳的风水学,在国外却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在日本和韩国被视为珍宝,甚至还被拿来申遗。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过:风水是准科学。在加拿大有风水学院、易学学院,在欧洲也有相当一批研究中国风水的博士生。风水文化在国内热议的同时,我们也看得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如山东大学举办有关风水学的研究生班。
2010年关于“风水”申遗的话题成为文化热点,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风水是否可以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尚在研究。”这一谈话随即被多家媒体转载,引发广泛讨论。风水究竟是迷信还是科学,能否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
“风水”之所以引发争议,与其“出身”不好有关。风水的产生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源于古人对理想家园的追求,希望构筑天、地、人三者和谐的家园。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或规划设计师,而早先的风水师就担当起这种职责。风水形成为一门学说后,一直为皇家所掌握。从唐代开始走向民间,传说唐代著名风水师杨筠松因宫廷政变逃至江西赣州三僚村,随身带了一些皇宫里的风水书籍。后来,他收了两个徒弟,三僚村更是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风水师产地,先后出了20多个“国师”。风水这门学问在唐朝期间便达到了顶峰,宋以后,风水的观念在社会使用方面迅速渗透,并逐渐与阴阳五行八卦等混淆,到明清时期产生了很多流派,此时一些社会迷信概念如算命、测字、、圆梦、占课等也融合进了风水。此外,长久以来,一些风水师为招揽生意,将风水神秘化,使之像一种类似巫术,他们自己未必迷信,但他们需要不懂风水的民众“迷信”自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富有哲学思辨色彩的东西,都被有意无意地披上一层巫术的外衣,用迷信的方式来传播,风水就是典型。
但风水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老百姓在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运用到风水,比如住宅选址、室内布置、建筑构件等。如今,农村建房仍有许多讲究,如前邻烟囱不能对着后邻的大门,厕所不能建在邻居窗户旁,屋檐不能前于、屋脊不能高于邻居等等。据说泰州市农村相邻建房纠纷案件中就有80%是涉及“风水”而引起的。这是人们“趋吉避凶”的本能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心理需求。在旅游文化中,它也是旅游者的一种重要心理活动。人们追求美好,向往快乐,规避凶恶,这在旅游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命题。解答得好,旅游景区就能成功,反之就是失败的。
不能否认,传统的风水文化里不少是糟粕,但也内蕴着某种科学的成分,如果将糟粕部分无谓夸大,则会误解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空间思考的真实内涵。风水原本的含义中包括看“阳宅”(活人的住宅)和“阴宅”(坟墓)两种。在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把这两者相互关联起来,并因此形成“祖宗坟墓风水的好坏会影响后代”的这种观念。风水自身使用的一套名词系统比较特殊,例如“觅龙”“点穴”等,与现代生活的用语差别较大。而事实上,“觅龙”其实就是探究山脉的走向;“点穴”则就是找寻地理环境最好的一个居住点。这就是说,让人舒心愉悦的环境就是最好的风水。如果剔除其中封建迷信成分,将风水更名为“建筑环境综合科学”的话,反对之声定会大为减少。
第二节 什么是风水文化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也叫地理,合起来就是堪舆风水地理。可以这样解释: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理(的研究分析理论)。在地球上,占最大体积的物质是什么?就是风、水、地。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是什么,也是风(空气)、水、地(土地)。因此,我们在说风水的时候不要把“地”忘了。在地球上除了由天体进来的物质之外,几乎所有物质都由风水地三者所承载所包含所孕育,当然也包括人类。可见古代人所说的风水,就是泛指地球中的所有物质,风水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微观物质(空气、水和土)和宏观环境(天地)的学说。风水文化就是关于风水学的人类精神财富。
根据古人的感知,在大地上除了地和水之外,余下的就是空间了,空间里只有风了。古人认为,风和空间和天是联在一体的,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既是空气,也代表空间,同时也包含天。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就是天,所以有天一生水之说,二就是地,三是什么,三就是水。把老子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天生地,天地生水,天地水生万物。晋人郭璞传古本《葬经》谓:“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有人认为这是风水一词的起源,其实郭璞这里就已把风水狭义化了。顾名思义,就可见中国古代的风水学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博大,多么的重要。那些把风水学当成封建迷信的看法是多么的片面多么的无知。后来有人把风水学归类于道家五术之一,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古代,不但所谓儒释道三教都乐于此道,就连那些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都把风水地理作为必须掌握必须精通的知识与学术。所谓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只不过后来有些遗贤术士把风水学引入太过功利化和神秘化的方向了而已。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可以说,现代汉语词典把风水定义为“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是片面的,把风水狭义化了。定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这是把风水丑化庸俗化了。
在日常生活中,风水一词可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比较广义的意义,泛指附近的空间、山、水,树木等自然环境。比如说这里风水真好,真是一块风水宝地等。一种是比较狭义的意义,专指阴宅(祖坟)和阳宅(住房)。比如说做风水,你家有好风水等。为了方便理解,本文的风水一词是指广义的风水。狭义的风水,直接用阴阳宅一词。古代的阳宅阴宅,不管是官衙与民居,不管是贵族坟与平民坟,大部分都有风水师的一份功劳。所以我们必须承认,风水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不容诋毁的贡献。
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
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风水学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观天,这是宇宙星体对人的作用。古人十分注重太阳月亮星宿对人类的影响,在风水上主要表现在采光、立向、选日方面。元运年月日时四季,都是由天星循环所形成的,所以天体的运动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无容置疑的。所谓堪舆,堪天道也,舆地道也。有天才有地,有地才有水有万物。观察天,了解天,天光上临,地德下载,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根据天星来选择风水地也就成了风水学中最原始的最基础的学问了。几千年前形成的中国夏历,和现在一直沿用的农历,其中都有风水师的重要贡献。根据星空的现象来预测人世的休咎,这也是风水学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七政四余,轮流当值。天星在时间上也有一系列的程式,这主要表现在天星演禽日课上。
二、辨质,这是风(空气)、水、地(土)的质对人的作用。这也是风水学的基础。这里所指的风为人呼吸的空气,水为人吃的水,源头水,土为种庄稼的土、穴位中的土。因为空气、水、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如果风(空气)质不好、水质不好、土质不好则会造成生物不好,引人发病,致人生灾,我想这是谁也不会否认的。古代风水师主要有望气闻气等方法以测定空气质量,品水养鱼等方法以测定水的质量,捏土尝土等方法以测定土的质量。在古代,科技不发达,风水师只有用眼看,用鼻闻,用口尝,用手捏,用秤称的原始方法去鉴定风水地的质量,到了科学昌明的今天,风水家们如果还抱着这些简单方法不放,不与时俱进,不进行工具创新,不借助于科学仪器来测量空气质量,水的质量与土的质量的话。甚至有的连这些基础原理视而不见,这些简单方法弃而不用的话,我想,那些风水先贤们在天有灵的话,会暴怒如雷的,会臭骂我们的。
三、察形,这是风水地的形貌情意对人的作用。这里所指的风,既是空气,也是空间。水,是由水积累而成的沟渠溪流,江河湖海。地,是由土积累而成的山岗岭脉。后来风水学家把阴阳宅所在位置(穴位)后面有直接联系的山脉称之为龙,其他的山岗称之为砂。人类在繁衍生息,治国安民,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发现观察天象,勘察地貌,了解地形,分辨地质非常的重要,关系到人类的存亡兴衰,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仗的成功失败,于是就形成了风水学的原始理论——地理。风水家发现,山水的形状体貌是会影响到人类的行为和吉凶的。风水学还把山川空间人格化人性化,按山川空间三者的形态表示理解为情意表示。有情于阴阳宅者为吉,无情于阴阳宅者不吉,反情于阴阳宅者为凶。这是风水学中高等层次的学说。
四、乘气,这是风水地的气对人的作用。风水学认为风水地三者中有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气存在,这种气不是空气的气,而是由天地山川空间流通、会聚、孕育、体现出来的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表,不能用罗盘测量的东西。气有吉气凶气中气之分。能意会得这种气,能接收生气,摒弃凶气,才可以达到风水学的最高境界。所以乘气是风水学的顶尖技术。葬书谓“气以生和,气因形来,气以势止,气以土行,气以龙会” “形止气蓄,化生万物” “葬者,藏也,乘生气也。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则为生气”是也。
五、测方,这是风水地的磁场方位对人的作用。这也是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主要的测量工具就是罗盘。根据古人的经验,发现阴阳宅前后左右的山水所在的方位,与阴阳宅的方向和位置相互作用,会对人类有直接间接的影响,会左右到人类的生死存亡,兴衰祸福,吉凶休咎。因而产生了大量的学说来演绎来推论。风水学家称之为理气。理气最主要的有六类:用先天八卦静态配合论、用后天八卦动态平衡论、用净阴净阳法纳甲九星论、用三合生旺墓论、用天星配合山水论、用山水空实配合三元九(八)运论。每类又分多种学派。各派内容有的互不相通,有的大相径庭,有的互相攻击。理气是风水学中最宠大,最复杂,真假难分,高低莫辨的内容。是最多糟粕的地方。是最受人们攻击的学术。因为很多理气内容玄而又玄,无法用科学解释和事实验证而难以自圆其说。很多人在理气方面花了毕生精力,洋洋大观著书立说,把罗盘加了一层又一层,圈了一圈又一圈,意图阐精释微,探究风水奥妙,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却容易把自己把后学圈进一个小圈子里舍本逐末而不能自拔。人们之所以说风水是迷信,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用罗盘测下方向,说点吉凶就是风水学的全部,就是风水大师了。这显然对风水学是不公正的。理气不是风水学的全部,理气虽是风水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必须掌握的学说,但却不是最关键最核心的学说。这就是古哲今贤瘅精竭力创研千门百派理气都无法破解所有风水奥秘的原因。
六、定位,这是阴阳宅的位置选择和方向选择。掌握了上述原理后,那就可以选择确定阴阳宅的位置了。风水学中谓之点穴。点穴是风水学的核心,因为风水师的所有努力都是以阴阳宅为基础为中心来推论的。所有风水地环境都是围绕针对阴阳宅来发生作用的。因为只有真穴正穴,才是风水地生气会聚之所,才能获得风水地的吉气的。阳宅会受风水地的影响而对人发生作用,这个大家都比较容易理解,那阴人所安葬的位置会对他的后代产生作用,是用现代科学无法理解的。但是根据古人的经验,今人的大量事实证明,这种作用却确实存在,有时比阳宅的作用还更明显。这是为什么呢?现在还不能用科学原理解释这个原因。但大家却不能以为用现代科学解释不了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都是不可相信的。因为科学也有局限性的,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现代科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选好阴阳宅的位置后,然后选择建造最合适的方向,以接收承纳四周山水空间的生气。谓之立向,立向也就成了风水的关键。大家看古代官衙的建筑,都是座北朝南,子山午向。可见风水学是很注重方向选择的。
七、择时,这是风水地与时间配合对人的作用。古人发现,在不同的年月日时,建造不同方位的阴阳宅,也会对人的兴衰祸福有很大的作用,甚至一些国家大事社会大事人生大事,也可以借助时间的选择而增加福气或成功。于是就创造了一种选择时间的学说。风水学中谓之日课。日课学主要有造命、天星、河洛、斗首、奇门、六壬、演禽、紫白等。风水家们还发现三元九运的时间段的不同,也会不同地影响阴阳宅的好坏。所以就形成了三元玄空六法等多种学派。因为时间是由天地运动产生由人类感知的东西,既然人与天地为一体,那时间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合乎逻辑了。根据上面分析,风水学说,既包含天、地、风、水等物质,还把时间纳了其中,是一种空间时间的统筹组合,是一种最为全面最为系统的宏观分析与优化。
八、施工,这是阴阳宅的设计施工与风水地的改善。中国风水学把在建造阴阳宅中的设计施工,视作为跟随阴阳宅建造总个过程的必须掌握的方法。如阳宅建造的方向,采光,大小尺寸,高低,颜色,房间,灶,床,门,家具等的内局选择安排,还有井,门楼,路,桥,厕,出水口等的外局设计与安排等等。古人知道,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有些不好的环境是可以人工改变的。所谓目力之巧,工力之具。从古代村落中的后龙山,水口山,大量种植和严厉保护树林,就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视生态环境建设的。还有如用改河、建桥、筑路、挖塘、围墙、建塔等很多方法来改变风水地,以获得良好的人居环境。这就是风水学的功劳。风水学称这些为工力做法,这也是风水家们必修的课程和必做的功夫。所以古代的风水师同样也是建筑设计师。
九、循礼,这是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风俗礼仪。体现孝道的重要方式。安葬先祖,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尊祖敬宗的最佳方式,所谓入土为安,人从地里生,还回地里去,选个山环水抱,山清水秀,灵气集中,生气盎然的地方安置祖先尸骨,立个碑,建个墓,刻上祖宗名字,让后人能瞻仰先人,缅怀祖德,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对中国人的伦理建设和社会进步,其意义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风水学规定,在安葬先人过程中,还要按一定的仪式进行,以寄托后人的哀思与表现后人的孝道。在建造阳宅时,在社会或人生的重大事件时,也都要按一定仪式与程序来进行。虽然这些仪式的规定各地有所不同,但这也是风水学的实用内容和不可忽缺的组成部分。有了这些仪式,才能将风水学的实施有步骤有礼节的完成。这也就形成为一种中国民俗遗产。
十、积德,这是勉人尽孝,劝人为善,催人向上,使人得福,告诉人们顺应自然规律、优化自然环境来改善提高人生和社会。这是风水学的基本理念与最高目标。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人是一体的,人的心灵与天地的灵气是相通的。美好的心灵才能和美好的风水地同气感应,有美好心灵人才能得到美好的阴阳宅,才能获得风水地的吉气善待。反之,有丑恶心灵的人是无法得到美好的阴阳宅的,只能得到丑恶的阴阳宅,也就只会得到风水地的凶气惩罚的。所以风水学十分重视风水用户和地师的心灵的塑造与净化,十分重视道德的修养与积累。福由心生,地由心造。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这是古人对风水学的高度肯定。风水学告诉人们要能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要优化自然环境,这样就有了好的阴阳宅,有了好的风水地的吉气感应与荫庇,自己和后人即可以平安昌盛,所以丁财贵秀,百福臻临,如果人人家家都能获得好风水地而吉祥,社会就会因人人平安幸福而和谐,民族国家也就会因人人有为家家发达社会和谐而兴旺,这就是风水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在。
根据上面分析,因此可以说,中国风水学是宇宙星体学、天文学、天体运行方位学、地球物理学、地磁方位学,水文学、地质地貌学、环境景观学、自然生态建筑学、社会伦理学、美学、人体信息学、气象学、空间选择学、时间选择学、民俗学、做人哲学、玄学、易学、预测学、阴阳学、五行学、形气学、理气学、日课学等等一门庞大的综合类学科。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后人所应学习继承,应大力发扬光大的。当然,风水不是万能的,风水也只是影响人生的一种力量。中国风水文化虽博大但杂乱,虽精深但虚玄,虽可验证但少数据,虽有作用但多无科学根据,尚存在很多局限性。这需要我们努力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地丰富、充实、完善、提升风水文化。
第三节 风水文化的理论渊源
风水文化的起源和古人类择地聚居分不开。从已发现的距今8000年到距今4000年的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表明:选择背坡面水,处河流沼泽边缘的聚落遗址最为普遍。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背坡(朝南),能充分享受阳光,遮挡风沙;近河则易于获取水源,便于生活和生产,这对于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人类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正是从最初这些朴素的选择住址之中,随着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的认识、改造的能力不断加强,风水文化也就应运而生了。从合乎我们旅游景观的概念来看,总是把一些重要节点放在背山靠水的地方,一是景色好,二是旅游者喜欢,三是从设计的角度来说也最容易出彩。
从现有的文献记载来看,风水文化的萌芽阶段是卜宅与相宅并重。早在周代初期,人们建造城市就先要勘察地形,然后再进行占卜,从而确定是否宜于建城。《诗经·大雅·公刘》中记载:“笃公刘,于肯斯原……既顺乃宣……涉则在崛(小丘),复降在原。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涉南冈,乃观于京。……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阴阳,幽居允荒。”这段话告诉我们,周氏族首领公刘为了选择一个好的氏族居住地,经过了长途跋涉,时而审视旷野,时而登临丘冈,或相其阴阳,或观其流泉,最后才选定了“豳”(今陕西彬县)。什么是“豳”,就是在山沟里养了两窝窝猪,是一种小康式的农耕生活。风水文化真正意义上的形成,则要到秦汉魏晋时期。这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的时期,各种思想体系纷纷形成,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种学说相互促进、相互兼容,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有关阴阳学说、五行八卦学说、气论思想等,成为风水文化形成的理论基础。到秦汉之时,己经出现了专门的风水类著作,如《汉书·艺文志》中五行类有《堪舆金匾》十四卷、形法类中有《宫宅地形》二十卷。同时这一时期,也已出现职业的堪舆流行并有了专业的堪舆家。到了魏晋时期,风水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有名有姓并有具体史实可考的职业堪舆家已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比较有名的是三国时期的管佫和晋朝的郭璞。郭璞所著《葬书》是风水的经典著。
风水文化发展到唐末、五代、宋初时,实践上有杨筠松、曾文遄、赖文俊等人的不懈努力,完善了风水罗盘;在理论上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风水观,并利用它来作为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择宅、选葬的基本依据,融汇入当时人们思想观念之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风水文化的理论渊源是阴阳思想、五行观念、八卦理论、气论思想等等,
(一)阴阳五行观。阴阳五行学说,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出发点。阴阳五行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到战国末期,己经成为相当成熟、相当完备的理论体系。成书于这一时期的《国语》、《左传》中,阴阳五行观念已很明显。《国语·周语上》一记伯阳父语:“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亡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月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这是以“阴阳”观念来解释“地震灾异”。《国语·鲁语》记载:“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木正曰句芝,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到战国末期,阴阳五行学说已经成熟了,这正是后世产生风水术的理论渊源之一。
(二)八卦理论。八卦是指乾、坤、震、兑、巽、离、坎、艮,其理论源于《周易》。《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六部经典之首。最初是一部卜筮之书,后发展成为一部哲学著作。其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周易·系辞下》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可见,八卦的最初意义就是为了能够以卦来类物,从而预测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现今流传下来有两种八卦,一是先天八卦,一是后天八卦(又称文王八卦)。《周易·说卦传》:“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呼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再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这里,以乾为父,领三男:震(长男)、坎(中男)、艮(少男);坤为母,领三女:巽(长女)、离(中女)、兑(少女)。 这种思想与风水术中的《宅经》类,完全一致,甚至就有《八卦宅经》、《六十四卦宅经》等,这些应都是八卦理论在风水术中的体现。
(三)气论思想。气论思想是风水文化的核心理论。传统哲学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由气构成。天地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人的吉凶祸福可以通过天地等物以某种形式表示出来,通过观天测地,以辨吉凶祸福。在此基础上,大地充满着“气”的思想产生了,认为万物的产生都是由于天地、阴阳相感而生。后世相宅、相墓理论的产生,与气论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万物由气而成,“天、地、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所以风水家在《宅经》中提出:“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凡人所居无不在宅,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纵然客居一室之中,犹有善恶。……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即门族衰微。坟墓川冈,并同兹说。”“宅”的本意就是“选择”,认为人的居住环境不可以不选择,只有选择了吉地建宅或坟墓,才能使家族居安,世代昌盛,避免祸患。《葬经》也认为:“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灵钟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萌所生之法也。”’这里所指“鬼福及人”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生人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吉祥之所,以福荫后代。总之,风水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增加,上自百官公卿,下至黎民百姓,都广泛的相信风水,认为生前的居所和死后的墓地,会左右本身和子孙日后的运气。
第四节 风水文化与龙凤文化
风水文化的两大基本元素是风和水。“风水”之“风”,即“龙凤”之“凤”;“风水”之“水”,即“龙凤”之“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风不具有具体的形象,不能直接用来表征气与灵魂。怎么办?富于想像的先民们想到了鸟,它可东可西,飞来飞去,“御风而行”,飘然遁迹。于是,风、气、灵魂的最佳的通用象征物——一种想像中的神鸟——凤,便诞生了。在古代甲骨文中,风、凤同体,而季节性候鸟的出没往还,往往又是风向变化的前兆,而“龙从云,风从虎”的爻辞,又使人相信虎是凤(风)的最好伙伴。所谓凤,即指风鸟,也就是风神。而所谓的凰,则是“火精”即太阳鸟。只是到了后来,人们才将凤与凰两种神鸟合而为一,统称凤凰,并将其实体化为“麟前鹿后,蛇头鱼尾,龙文鱼背,燕鸽鸡喙,五色必举”的“五彩鸟”。“魂,阳气也。”“魄,阴气也”。因此用凤这种神鸟来象征灵魂,不仅意味着灵魂可以升天,而且还意味着再生。我们通常说的“凤凰涅槃”,是人们对死而复生的渴求。传说凤凰每隔一段时间就飞到埃及的一座神庙,在那里用芳香的树枝和香料筑巢,然后点火自焚。熊熊烈火中,神鸟化为灰烬,而一只新凤凰很快又从灰烬中复生飞出。
因此,直接代表死亡的凤与直接代表剩余的龙便殊途同归,最终都成了生殖崇拜的吉祥物。从我们考古发掘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半坡型彩陶绘龙”可以看出来:图中,一只鸟即凤,正在啄龙尾。在这里,凤代表雄性动物,龙代表雌性动物。后来,民间广为流行的象征男欢女爱的鱼鸟图,实际上就是这种龙凤图的变体。
风水与龙凤之间,犹如美学与绘画,是一种抽象与具象的关系。可以这样说,风水文化就是龙凤文化。
上面说到,最初,凤代表雄性动物,龙代表雌性动物。但我们常说的“龙凤呈祥”,这里阴阳颠倒,龙成了雄性、阳性的象征物,而凤则成了雌性、阴性的象征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呢?
这得从龙凤各自不同的取材对象来分析。龙的取材对象,主要是蛇、鱼、鳄、蜥蜴等动物,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天象,其动物多为喜欢阴凉、潮湿,且善于隐藏的“水物”、“水兽”;其天象也是和阴雨有关之象,这就导致了龙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属“阴”的。凤的取材对象主要是鸡、燕、乌、孔雀等鸟禽,而鸟禽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温暖,喜爱阳光的,有“阳鸟乌”、“阳禽”、“火精”之说。这样,从新石器时代到盛行阴阳五行学说的春秋战国时期,龙主要是以“阴物”的形象出现,凤主要是以“阳物”的面貌出现。
凤凰有两个系统,一个是自身系统,一个是与龙对应的系统。自身系统是有阳有阴的,所谓凤为阳,凰为阴;与龙对应的系统发生了一个转化,即由整体上呈阳转化为整体上为阴。这个转化,大约是从秦汉开始的。秦汉以来,龙的身上开始具有象征君主帝王的神性。其原因是由于经过几千年的吸纳、综合、演进,到此时,龙的融合过程已初步完成,龙身上所具备的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等神性已经强大且彰显,这些神性和“帝王性”多有吻合之处(比如龙可以“通天”,帝王们也认为自己“受命于天”),龙便被帝王们看中,拿来做了自己比附、象征的对象。于是,秦始皇被称作“祖龙”,大凡想做帝王的人,都效法这位“始作龙者”。随着帝王们用龙、比龙、称龙,作为对应,帝后妃嫔们就开始用凤、比凤、称凤了。其起始标志是秦始皇让妃嫔戴凤钗、穿凤头鞋。至于凤的意象女性化过程,据五代时期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称,实乃缘起于秦始皇。秦始皇自称祖龙,故命名宫中嫔妃插凤钗、穿凤头鞋,由此开启了皇室女性以凤为特征的舆服标志和宫廷装饰。其中饶有意味的是,自从武则天登基做皇帝起,她也一再为自己营造凤瑞的神话:一是将政府部门改变名称,如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二是在证圣元年,将皇帝听朝、祭祀和庆赏的重地明堂“上施宝凤”,全面改建(见《旧唐书·礼仪》)。武则天以女性之身推行凤凰意象的演进,实际上进一步强化了凤凰的女性特征。于是,凤凰便有了一个大的转化:由阳转阴,整体上趋于雌性化。这个转化过程,历时大约一千多年。
有意思的是,转化之前,凤凰因具阳性,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不比龙低,转化开始之后,情况就大不如前了。和帝王开始比龙的时间相一致,龙从形象上也开始吸纳凤、摄取凤,目的大概是要将凤身上本有的雄阳之性、之美据为己有。凤作为阳鸟美禽,重要的形象特征是翅膀和足爪,于是龙也就生出了矫健的翅膀,长起了尖利的鹰爪,有了“应龙”(古文“应”通“鹰”)、“飞龙”之称。我们看汉以后文物上的图案,只要龙和凤在一个画面者,大都是龙居中、居上,凤居偏、居下,而且多是龙比凤大的造型。
帝王比龙之后,龙的地位日益显赫,至宋以后,竟屡屡出现皇家垄断龙的情况。龙纹遂成为帝王宫花的主要用纹,相比龙之盛荣,凤的光彩就要差一些,使用的数量,出场的机会,被垄断、被神秘化的程度,都比龙少得多、小得多。这种情况从秦汉开始,至明清为盛,以至于辛亥革命后仍余续不断。
作为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文化现象,龙和凤都是中华民族的图徽、标志和象征。
龙是古人对蛇、鱼、鳄、猪、马、牛、鹿等动物,和云、雷电、虹霓、龙卷风等自然天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具有喜水、通天、善变、显灵、示威、比帝等神性。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是龙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龙常常被称为“鳞族之长”、“众兽之君”。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直至今天,人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为什么这么说?传说中人类是由伏羲与女娲共同创造的,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人祖”。伏羲女娲位列三皇,传说他们有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业绩: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而关于他们的传说,还被赋予了强烈的龙的色彩。各种典籍都将伏羲说成是雷神或青虹的儿子,而雷和虹都是龙的取材对象之一;伏羲还被描述为“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等形态,总之是一副“龙相”。据此人们确信伏羲是龙的后人。而种种神话也暗示女娲“蛇身人首”,是一条功力非凡的善龙。蛇是龙的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集合对象,说女娲“蛇身”、“蛇躯”、“蛇形”,也就等于说女娲“龙身”、“龙躯”、“龙形”。将伏羲女娲称为龙,意味着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两位人祖应该具有和龙相似或相同的神性和神力,能够支配自然,改善自然。人神互动,相得益彰,这验证了:中化民族是“龙的传人”。
传说龙生九子:老大囚牛,平生爱好音乐,是美好与和谐的象征。老二睚眦,平生喜武,是雄性的力量、制胜和避邪的象征。刀环、刀柄、龙吞口上便雕有它的形象。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用这些雕有睚眦的武器,必能得到龙力的相助,旗开得胜。因而,它常常被当作男性、生命、必得与拥有的的印证。老三嘲风,形似兽,平生爱走在前列,是威严和进取的象征。殿台角上排列着单行队的走兽,挺立在垂脊的前端的那只走兽,便是它的形象。嘲风的运用,必使宫殿与民宅具有了威慑妖魔、得财、守财、护佑安康的神力。老四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是开拓与进取的象征。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形象。人们根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凡敲此钟,必使钟声“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吉庆祥和,传递福音。 老五狻猊(suānní),形似狮子,平生喜静,是善良、和平的象征。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形象,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它的形象。大门的门狮刻上狻猊,必能使家庭和顺、母子安康、老少无灾、长保平安。老六赑屃(bìxì),又名霸下,形似龟,是长寿、延年的象征。碑座下的龟趺是其形象。传说霸下被大禹收服,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用了赑屃,必可防灾避难,增益健康。老七负屃(xì),似龙形,排行,平生好文,是智慧与才华的象征。它常被用作衬托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其文也具有了龙的神韵。人们见到负屃,必可护佑学业,学有所成。老八螭吻,又名鸱尾、鸱吻,是龙形的吞脊兽,是高瞻远瞩的象征。因其属水性,故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形象,有避凶险之功能,又因其高居殿首,故常有高升之说。 老九椒图,又作铺首,形似螺蚌,排行,是安康和守运的象征。它常被装饰于门上的衔环,扣此衔环,必能得到龙的祝福和保护,永保家庭康宁幸福。
探索龙的文化、寻觅龙的故事,是每个旅游者心中的向往。为此,我们对鼎湖山进行龙岛旅游策划。首先定主题为“寻梦龙岛”。相传黄帝足迹曾及鼎湖山,于此筑鼎拜龙,在南中国洒播下了华夏文明的种子。由此,提出“寻梦龙岛”的主题,意在让旅游者充分感受龙的气息与精神。整体构想是:小岛位于鼎湖山中,四面环水,岛心两侧各有一个码头,到岛心只能乘船。将此岛命名为龙岛,意即营建一个以龙为图腾的雅趣盎然的小岛。岛中立一个夔龙的大型石雕,一条大龙从一大石中迸出,周围有其九子交相呼应。这个石雕具有着深刻的喻意:石,与我国古代传说及文明的发祥有着紧密的联系。女娲补天,用的是顽石。石,也曾是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生产工具。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大龙从石中裂生出来,象征着生命与变革。龙生九子,各子似龙非龙,但又的确具有龙的神力。它们分别代表着世间各种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福运、和平、力量、智慧、和谐、进取等等。整个石雕,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与不断进取。该雕塑是一个远古时期的龙图腾崇拜,给人以厚重、古朴、神秘之感。旅游者对它的欣赏与崇拜,实质上是对自己祖先的一种缅怀,也是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祈祷与向往。由于龙是皇权的象征,加之黄帝的典故,所以码头也赋予了“御”的色彩。码头的大门,带有龙图腾(如椒图)的装饰,象征着安康守运。御码头的两侧立着图腾柱,上面刻有伏羲与女娲的相关图像。由于伏羲女娲与龙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图腾柱也具有龙图腾的意味。因伏羲与女娲代表人类最早的婚姻,它又象征着家庭与婚姻的美好和谐。人们可乘龙舟上码头,岛上的活动也围绕着“龙”的主题展开,人们可以进行“茶聊”,即饮龙井、品龙眼等活动。通过这些“龙”意盎然的主题活动,旅游者充分感受到龙的气息与精神,从而使旅游与传统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凤亦称之为凤鸟、凤(皇)、凰,是古人对多种鸟禽和某些游走动物及太阳、风等自然现象多元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具有向阳、达天、自新、秉德、兆瑞、崇高、好洁、示美、喻情、成王等神性。长翅膀的鸟禽是凤凰的主要融合对象,因此,凤凰便登上了“羽族之长”的宝座,有“百鸟之王”之称。
与龙文化相同,在华夏文明的发展史上,凤文化的起源、衍变和发展,经历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不同时期的凤,曾经被注入过不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鸟的形象,凤凰早在商周时期,便已经以相对完善的造型,普遍出现在了中原大地上;而只是当其在经历过了楚文化的浸润和陶冶之后,它才以愈加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展示出了其高翔远引,特立独行,展翼雄飞,声震九垓的意象特质。西汉立国之初,高祖刘邦崇龙,但在天下一统之后,由于东部和南部等区域千百年来崇凤的传统文化和民俗心理却难以尽除,尤其在东部还发生了持续数十年的动乱。因而当“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最高统治集团不得不同时也注重尊崇凤,以促成民俗心理中龙与凤的融合。由此,自西汉以降,龙、凤便成为统一的汉民族的共同信仰。比如,汉昭帝时期,史籍中就有关于始元三年冬十月“凤皇集东海”的瑞兆记载;而到了汉宣帝时期,《汉书》中的这类记载就更多,宣帝在位共25年,而有“凤凰来仪”记载的竟多达12次,其中在公元前57年,朝廷甚至干脆改元为“五凤”。
按“凤凰来仪”祥瑞的传说,起源本很早,在春秋以前的记载中,便有今文《尚书·皋陶谟》中所记舜臣夔的话:“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尚书》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记言体史书,据传由上古各朝史官记录保存,后由孔子编定,成书大约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尚书·舜典》亦称:“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夔是舜的大臣,相传舜当朝立国之初,“乃命夔修《九招》、《六列》、《六英》,以明帝德。”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夔“效山林溪谷之音,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从而创制了我国最古老的宫廷音乐《九招》,这就是后世所习称的《九韶》。
东汉许慎编撰《说文解字》,即释凤为:“凤,神鸟也。”并且还援引西汉经学家韩婴《韩诗外传》关于“惟凤能为通天祉、应地灵、律五音、览九德”之说,并以黄帝臣天老的口吻,进一步的阐述道:“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宿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东汉著名经学家蔡邕在《琴操》中称:“周成王时,天下化,凤皇来舞于庭。成王乃援琴而歌曰:‘翔兮于紫庭,余何德兮以感灵。’”以此发韧,构成了以凤为主体的古乐文化,如古乐器中以凤命名的就有凤箫、凤笙,乐府曲名中以凤命名的就是《凤求凰》、《凤笙曲》;而将音律“黄钟之宫、律吕之本”,称“凤皇十二律”等。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凤凰的艺术形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尤其是在诗词领域中,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使其作为高洁、优雅理想人格的鲜明象征,昭示了与龙相对应的丰富内涵。在屈原的作品中,曾多次将凤凰引入他所营造的世界中,据有的学者统计,他在作品中提及到凤凰的大约有14次,几乎都无一例外地赋予了其高尚、圣洁、优雅、超逸的人格品质。如《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凤皇即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又如《远游》:“凤凰翼其承旌兮,遇蓐收于西皇。”“祝融戒而跸御兮,腾告鸾乌迎宓妃。”屈原的作品中对于凤凰的意象特别寄予了绵绵深情的,当数《九章·涉江》:“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阴阳易位,时不当兮。怀信佗傺,忽乎吾将行兮。”本篇作为诗人的晚期作品之一,深沉地表达了他面对黑暗政治阴阳倒置的险恶世道,以无比愤懑的激情立誓与之绝裂的坚强意志。将凤凰意象的理想人格化,是屈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由此引发后世贤哲每每将凤与龙并称以称颂人中精英。如西汉时期的《西京杂记》称:“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杨雄著《太玄经》,梦吐白凤。”《三国志》中,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而晋代的陆云六岁能操觚为文,闵鸿见了叹为神童:“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等。
到了唐宋之后,曼妙多姿的凤凰图案还被视作宫廷后妃所专属的纹饰,以与皇帝所袭断的龙相对应,成为“‘帝德’与‘天威’的标记”(闻一多《龙凤》)。但是,在文学艺术特别是在民间民俗文化中,它依然被寓意为我们民族的瑞祥与菁英,从而对我们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当积弱积贫的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的蹂躏下处于被瓜分、被肢解的危局下,由当时杰出的青年诗人郭沫若所放歌的新诗《凤凰涅槃》,竟是以凤凰在烈火中重获新生的鲜明意象,大力讴歌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复兴的超凡伟力,由此使其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成为民族复兴,奋发向上的精神象征。
由于凤与龙一样,只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灵,因而一向为艺术家们所看重,但鉴于最高统治者历来将龙的意象视作皇权的象征,不容外人稍有僭越,致使龙的造型通常仅见于皇宫内苑。倒是被女性化了的凤,却能以其特有的装饰美步入了人间。至明清之际,新娘的凤冠霞帔就成为民间的例用礼服,而丹凤朝阳、凤凰穿花等图案的绣品和剪纸艺术品,遍及海内;其他如陶器、木器、瓷器、漆器、雕刻、壁画等民间工艺品中的凤凰图案,更是代代传承,不绝如缕。可以说,自汉朝以来儒家礼乐制度的全面推行并强化,促成了凤凰意象愈加着重于在文学艺术等审美领域演进与发展,从而使其人文内涵在嬗递中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挥。
正是经历过了荆楚文化的浸润和陶冶,作为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鸟的形象,凤凰才完成了其自身从神灵崇拜到精神意象的衍进与升华;而强烈的人的主体精神的注入,则进一步促成了在凤文化在其起源、衍变和发展历程中,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千百年间,它不仅成为民族祥瑞征兆,美好情感的载体,英才俊彦的佳誉,同时还以其愈加瑰丽多姿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体现民族精神活性的象征。千百年来,它与龙文化相辅相存,历久不衰,并行不悖,辉映千古,展示出了华夏子孙崛起于神州之上、奋飞于九天之外的壮美情怀和雄心壮志,从而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风水文化在旅游中的运用
风水,让我们学会一种二元分析法。在旅游规划中我们要学会事物的两分法,使之既有对立,又有统一的协合。怎样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怎样让平凡变得不平凡,使旅游者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满足?这是带有哲学层面的思考和论述,绝不可简单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二元分析法,做好我们的旅游规划。
如何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在旅游规划中纳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风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讲究的是天地人合一,周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统一的考虑,创造良好的居住生存环境,体现的是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的一种和谐相处的精神。风水学充分注意到环境的整体性。整体原则是风水学的总原则,其他原则都从属于整体原则,以整体原则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现代风水学的基本特点,同时这也是现代旅游规划的一个基本原则。“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我们旅游规划离不开景观设计,讲究环境科学,有着与自然调和、与环境适应的天生需求,因此,我们不应否认风水存在的合理性,还要将风水文化在旅游中加以运用。
有学者曾把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现代运用归纳成三大基本原则、六条操作纲领。三大基本原则是:“天地人合一”,“五行相生克”以及“阴阳取平衡”。六条操作纲领为:一是首先选择相对有利的大环境。堪舆风水四神兽的格局就是精准地绘制了一幅理想人居地图:城镇居中,左青龙方要有水,右白虎方要有路,前朱雀方地要广,后玄武方要背倚山;二是房屋朝向要迎纳阳光;三是房屋的整体与局部要和谐。四是房屋基址要选在有“生气”的地方,要顺承生气,避开邪气。五是房屋布局、结构,要美观实用。一幢好的房子,要做到“四有”:有柔和的阳光,舒适的通风,方正的房形,合理的布局。六是平衡和谐的室内外环境,有树木花草,生机嫣然。在中国古代,帝王们在都城、宫殿、陵址等的修建中,都利用风水学来制定最佳的解决方案。比如明成祖朱棣酷爱道教,他即位后做了两件中国文化史上的大事:一件是迁都北京,北建紫禁城——人间皇城;另一件是封岳武当,南修紫霄宫——天上清都。无论是今日北京的故宫,还是武当山的群殿,都是“天有时,地有气,材其美,巧其工”,负阴抱阳、道法自然的中国传统古建筑神品。用风水学指导而营建的中国古建筑、住宅庭院,一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多籍地形起伏,而往平面发展,不求其与天争高、力敌自然,而是如水性一样自由处下,投入自然,顺其自然,天人和谐。不光故宫、紫霄宫如是,北方的四合院也如是,江南的苏州园林也如是。
有个美国人在多年修习中国风水学之后写了一本还原中国风水的趣味著作《Feng Shui Your Life》(让风水指导你的生活)。她认为中国的风水就像印度的瑜伽一样,是植根于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中的。她说,在汉字里,“风水”代表了风(wind)和水(water),象征着人在周围环境中寻找的一种温和的能量流。风水正是通过实用的方法来为你所处的环境增添积极的能量,同时也增添美感和快乐。在她的这本书中,她用“积极”(Positive)和“消极”(Negative)来代替了中国古文中的“吉、凶、冲、煞”。旅游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积极的、美好的、阳光的。
由此可见,风水运用,中外咸宜。那么,风水文化在旅游中如何运用呢?笔者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风水文化中崇拜观念的运用。风水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如“孝道”,生者追思死者,希望采取厚葬的方式弥补心理上的空缺,以便调节心理。又如“相术”,我国古代盛行相马、相牛、相人,相术的发达必然导致相地。而最关键的还是崇拜观念,风水文化中有自然崇拜、土地崇拜、大山崇拜、风崇拜、水崇拜、龙崇拜、灵魂崇拜等崇拜观念,这些先民留给我们的崇拜观念都可以运用在旅游之中。限于篇幅,这里以自然崇拜为例说明崇拜观念在旅游中的运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写道:“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利。”因此,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人们顺从于自然,屈服于自然。人们无法了解大自然,便神化大自然,崇拜大自然。大自然可以赐福于人,也可以嫁祸于人,可以决定人的命运,人应当顺从大自然,这是风水观念的前提。上观天文,下察地理,顺应自然,得到有生气之地或住或葬,以得吉祥,这正是风水所追求的结果。自然崇拜观念给我们的启发是,做旅游规划时也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出适应当时当地的景观,让旅游格局更加合理,带动旅游经济发展。如:我们对东莞市道滘大公洲岛的旅游开发策划中便充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来规划。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大公洲岛旅游资源有限,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我们首先确立:保护环境、维护生态,适度开发、杜绝过度,总体控制、把握方向,综合经营、完善配套的观念。按照地块情况,要进行商业性的开发,开发旅游度假区是最好的选择,既能达到经济效应、社会效应、环境效应的统一,又能达到资源、商业开发的最优配置,同时也能符合水利部门、规划部门对小型洲岛开发建设的相关要求。所以最终确定的策划旅游规划思路为:利用大公洲岛现有的旅游资源条件,以水文化为主线,休闲度假为主题,开发水主题酒店、活水SPA、水上餐厅、水上高尔夫、水上活动俱乐部、亲水别墅群、滨水社区等旅游项目与配套设施。对大公洲岛旅游开发总体定位为:以水上高尔夫为特色,融道滘本土文化内涵的高品休闲度假区;打造成东莞的滨水休闲人居典范;成为道滘镇的高端度假休闲中心。通过大公洲岛的整体开发,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亲水休闲、高品味度假的生态空间,通过该项目的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以旅游发展带动地块发展,集聚人气,实现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
第二,风水文化中观形察势原则的运用。风水又称堪舆。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二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因此,要通过观形察势才能找到好风水。从大环境观察小环境,便可知道小环境受到的外界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任何一块宅地表现出来的吉凶,都是由大环境所决定的,犹如中医切脉,从脉象之洪细弦虚紧滑浮沉迟速,就可知身体的一般状况,因为这是由心血管的机能状态所决定的。只要形势完美,宅地才完美。每建一座城市,每盖一栋楼房,每修一个工厂,都应当先考察山川大环境。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必无后顾之忧,而后福乃大。同样,我们进行旅游规划时也必须观形察势,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一般来说,我们的旅游规划都遵循这样几个步骤:首先是项目所在地分析,包括地理位置、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全方位的分析;其次是旅游状况分析,包括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对策研究、旅游市场等多方面的分析;最后才是旅游规划设计。
第三,风水文化中水质分析原则的运用。水在风水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辨别水质呢?风水理论认为:“清涟甘美味非常,此谓嘉泉龙脉长。春不盈兮秋不涸,于此最好觅佳藏。”“浆之气味惟怕腥,犹如热汤又沸腾,混浊赤红皆不吉。”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合物质,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在浙江省泰顺承天象鼻山下有一眼山泉,泉水终年不断,热气腾腾,当地人生了病就到泉水中浸泡,比吃药还见效。后经检验发现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氮。中国泉水较多,山东济南成为泉水城,福建省发现矿泉水点1590处,居全国各省之最,其中可供医疗、饮用的矿泉水865处。广西凤凰山有眼乳泉,泉水乳白,用之泡茶,茶水一星期不变味。江西永丰县富溪日乡九峰岭脚下有眼一平方米的五味泉,泉水有鲜啤那种酸甜苦清甘的味道。由于泉水是通过地下矿石过滤的,往往含有钠钙镁硫等矿物质,用来口服、冲洗、沐浴,无疑有益于健康。因此,中国的绝大数泉水具有旅游开发价值。风水理论主张考察水的来龙去脉,辨析水质,掌握水的流量,优化水环境,这条原则在进行泉水的旅游规划中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第四,风水改造精神的运用。利用风水学进行规划与开发的实例有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风水的成功范例。岷江泛滥,淹没良田和民宅,李冰父子就是用修筑江堰的方法驯服了岷江,岷江就造福于人类了。北京城中处处是改造风水的名胜。故宫的护城河是人工挖成的屏障,河土堆砌成景山,威镇玄武。北海金代时蓄水成湖,积土为岛,以白塔为中心,寺庙以山势排列。圆明园堆山导水,修建一百多处景点,堪称万园之园。中国的乡村建设更是注重改造风水。如果我们下功夫,花气力翻检一遍历史上留下的地方志书和村谱、族谱,每部书的首卷都叙述了地理风水,细加归纳,一定会发现许多改造风水的记载。就目前来讲,如深圳、珠海、广州、汕头、上海、北京等许多开放城市,都进行了许多的移山填海,建桥铺路,折旧建新的风水改造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中,如果能适当的有风水改造精神,科学规划,使得城市和乡村的旅游格局更合理,将更有益于国民的健康长寿和旅游经济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