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教文化与旅游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发源于印度,由它而产生的佛教文化则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瑰宝,饱含着无量无边的智慧和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最大宝库、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文明成就之一。佛教文化传到中国后,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充实了中国人民的文化宝库。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密切。“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文化的主要载体——佛教建筑大多与我国的美丽山水相结合。这笔有形的遗产和无形的佛教文化逐渐成为吸引成千上万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此外,佛教文化的智慧和文明对旅游开发更是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演变
相传在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创立了佛教。悉达多·乔达摩就是释迦牟尼,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佛陀。佛陀是“觉者”、“智者”的意思,传说人可能有三“觉”:一是“自觉”(自我有充分认识的能力),二是“觉他”(使其他众生也得到觉悟),三是“觉行圆满”(智慧与能力都圆满)。佛教传说中,声闻、缘觉的罗汉有“自觉”,可以通过聆听教诲,获得机缘而解脱;菩萨有“自觉”也能“觉他”,可以在世俗社会拯救众生脱离苦海;佛陀则三种“觉”都有。当然,我们凡人三种都没有,不能觉悟,所以又叫“有情众生”,只能等待佛、法、僧的拯救。《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究竟何时传入中国,民间有不同的说法,根据考证,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西汉与东汉之间,即公元前后左右。有一个说法可以证明,汉明帝做过一个梦,梦见一个闪着金光的金人,问大臣,大臣说可能是西天的佛。汉明帝公元58年到75年在位,他做梦的时候大臣说是佛,即证明佛那时已经传入中国了,但具体是哪一年,无从考证。汉明帝还派了使者前往印度求佛,使者求得佛经返回当时的京都洛阳,汉明帝为此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
佛教所孕育的佛教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仅佛教经卷就多如瀚海,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一个人在一生中能读完所有的佛经。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民族文化交融而形成中国佛教。在这里,笔者能以中国佛教主流教派中的禅宗为主线,简单地谈点佛教在中国的演化。
在公元一世纪,佛教出现了一种新的诠释,不再强调离群索居去实现其理想,而是主张以慈悲为怀,行菩萨心,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帮助他人的事业中去,去解救别人。这就是大乘佛教。在大乘佛教之前的各门派佛教均称为小乘佛教,这就有了大乘和小乘之分,在中国主要是大乘佛教的传播。
佛陀拈花微笑,迦叶会意,被认为是禅宗的开始。据《大梵王问佛决疑经》记载,说大梵天王把一支金色波萝花交给释迦牟尼,请他为众人说法,释迦牟尼佛祖只是手拿金花一言不发,环顾台下众生,大家均不解其意,只有他的大弟子迦叶会心的微笑,于是佛祖当众宣布,把佛祖尊者传授给迦叶,这就是禅宗的开始,就是“正法眼藏”。“正法”是指佛的纯正教法,“眼藏”是指心法深广,能含蕴万德。佛在灵山“拈花示众”时唯迦叶“破颜欢笑”,这说明了他已领会和读到了佛的真髓,这就是佛的“以心传心”的无言之道和“教外别传”,从而摩柯迦叶成为了禅宗的开山祖师。佛祖灭度后,迦叶继承了佛界的领导地位,他主持完成了整理三藏(经、律、论)的经典会议。会上他请佛的另一位大弟子阿难背诵了佛法,大家一致认为与佛印说一字不差。这次会后不久迦叶便将“正法眼藏”传给了阿难。阿难便是西天禅宗二祖,他学识非常渊博,精通佛法,广为人敬仰。他在入灭前来到了恒河,河两边的两个国家的知道阿难的到来,要兵戎相见争夺阿难,阿难为了避免战争,来到了河中央,一时天地震动,跟随释迦佛祖的五百弟子前来听法,这就是五百罗汉。阿难将“正法眼藏”传给其中商那、和修二位。这便是西天禅宗的第三位祖师。这样佛教在古印度一共传了二十八代,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西天二十八祖”之说。
当“正法眼藏”传到二十八祖,出现了一位禅宗划时代的人物,他便是菩提达摩,印度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太子,他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达摩担负起了把西天禅宗传入中国的重任。南朝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到处以禅法教人。当时南朝的梁武帝信佛,把他接到南京传法。但是当时南朝的佛教重视讲义理,与达摩的禅宗重坐禅,提倡“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据说他到南京以后,梁武帝同他说佛理,问他:“我修建了这么多佛寺,写了这么多经卷,度了这么多僧人,有何功德”?达摩回答说:“都无公德”。武帝问他“何以无公德”?他说:“这都是有求而做的,虽有非实”。由于他同梁武帝话不投机,于是便离开南京北上。传说达摩渡过长江时,并不是坐船,而是在江岸折了一根芦苇,立在苇上过江的。现在少林寺尚有达摩“一苇渡江”的石刻画碑。同年到北魏,开始在洛阳一带游历,传习禅宗。达摩于后来入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坐禅时,面壁九年,一天到晚默然而坐。他的这种修行方法,又被称作“壁观”。后来传法于僧慧可,死后葬熊耳山。相传达摩成佛前,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便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禅宗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传到了五祖弘忍,弘忍门下有神秀、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
六祖慧能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分水岭式的人物,成为中国佛教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的释迦牟尼。他将禅宗发扬光大,使佛教中国化。他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慧能姓卢,以砍柴为生,一字不识。他慧能三十九岁才剃度。当时他来拜五祖弘忍法师为师时,弘忍问他:“你一个南人,又不识字,到我这里学什么?”慧能答道:“人虽分南北,但佛性没有南北。”弘忍一听,觉得他很有一些悟性,就先安排他到磨房去干杂活,随众听法。之后寺内发生了一件禅宗史上的一件惊天大事,弘忍要选接班人,条件是每个人都要写一着诗,佛教叫做“偈”,是要通过“偈”,看你对佛教的理解。弘忍法师门下的有一高徒叫神秀,被公认为是接班人,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意思是,身体好像一棵智慧树,心灵就好像明亮的镜子,你要对它常常擦拭,不要让它落上尘埃。神秀的主张是渐修。他认为每天都要擦心灵这面镜子,要自我约束,自我惩戒。神秀活到九十多岁,临终告诉门徒说,佛教所有道理只有三个字即“屈、曲、直”说要想成佛,一是能受委屈,二是能弯曲,最后才能伸直。
慧能听到大家都在赞扬这首诗,顺口说道:“好则好矣,了则末了。”意思是诗确实很好,但还不够彻底。慧能便针对神秀的那首诗,让人替他写出了自己对佛教的认识,从此震惊了佛教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就没有智慧树,也没有实在的明镜,本来什么东西都是虚假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本质,所以,哪会招惹什么尘埃不尘埃。当晚三更弘忍悄悄将慧能叫到自己的房间,传授法器给了慧能。为了避免争斗,慧能远离寺院回到了家乡,隐姓埋名。十几年后,他来到广州,碰到一位非常有名的和尚叫印宗正在讲经说法。印宗问学生,风吹幡动,是风动还是幡动?学生们说法不一,争论激烈。这时慧能上前说道:“风也不动,幡也不动,是人心自动”,印宗大师大吃一惊,并请他上台说法。这时慧能才亮出法器,公开自己的身份,成为禅宗的六祖。
印度佛教认为,世界是由二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组成,一个是浑浊的,庸俗的世俗世界,一个是清静的超越的自由的心灵世界。虽然你说,你的主观世界是干净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但你是经不起外界的诱惑,所以佛教告戒人们,你的心就象镜子,当灰尘落下来的时候,你要经常拂拭。所以要苦苦的去修行才能得到佛的认可。慧能则说了一个干脆的道理:既没有智慧树一样的身体,也没有明镜一样的心灵,一切都是虚幻的,是“空”。法也是空,我也是空,外面的世界都是空,四大皆空。四大皆空是指佛教认为宇宙的四大合成,土、水、火、风,都是幻想,是空。空即空空如也。《金刚经》里说: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电”,最后是如如。意为一切东西都是虚幻,是空的,没有永恒的,都在生和灭的过程中。这就是空,如我们看电影,同悲,同喜,为情节所感,看完电影一切皆空。有一副佛教对联:“影外影为三等幻,梦中梦是两重虚。”按照佛教的观点,很多东西都是梦中梦,是由妄想和欲望构成的假相。“色”是感觉和知觉构成的,是形状。世界万物只不过是你的感觉和知觉,这叫“色即是空。”佛教认为“空”是最终意识状态,是排除一切虚妄的认识后而产生的一种清静状态。慧能认为心性本净、佛性本有,佛性本来就是清静的,哪里会有污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还结合中国的老庄思想,认为要自己解脱自己,成佛不在别人,而在自己。既然一切都是“空”,外在的修心养性都不必要,关键在心灵意识里,不在表,而在里。“无心是道”,对什么事情都要“无心”,这就是说人人都有佛性。慧能非常强调“自净”、“无念”,就是不固执、不留恋,做到“吾心安处是故乡”,成佛的关键在自己心里面。只要明心见性,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成佛。以前由此岸达到彼岸必须要苦苦修行,非常辛苦。他主张要抛弃苦苦修行的方法,要有新的解脱方式即不必解脱。因为回头看去,此岸就是彼岸,不用那样苦修也能成佛,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叫大彻大悟,也叫“顿悟”。这就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分别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禅宗不再像宗教,而是一种精神信仰。它影响了民众的信仰,使他们对现实生活抱了一种虔诚,一种谨慎,一分小心,也对来世幸福怀了一线希望,一种幻想,以及一丝警觉。这样禅宗的宗教性质就越来越淡化。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在佛教里,把印度传来的佛经才叫“经”,但有一本是唯一例外,它叫《坛经》,是由中国人自己记录慧能说法演讲的一本书,它成为中国思想史上非常重要的典籍。
慧能在临终前当众宣布,法衣不再往下传,留供曹溪,即今广东省韶关市南华寺内。七祖为神会,唐德宗贞十二年(796)朝廷正式授神会为禅宗七祖。禅宗在中国一共传了七祖,这就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主线。中国佛教,特别是影响中国知识分子最大的禅宗都是沿着慧能的思路走的,这一思路是佛教的外衣,实质上是长在老庄的根上。
第二节 佛教文化的当代价值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在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哲学方面,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模式和生命轮回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文学方面,佛经的翻译影响了中国文学,魏晋志怪小说、唐代传奇、变文、元明清的白话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可以明显看出佛教的影响。佛教对于中国的天文历算、医药养生、工农业技术等,都起到了丰富和推动的作用。特别是佛教文化在中华文化土壤中开出禅文化的奇葩,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禅文化又可分为北宗的渐修禅和南宗的顿悟禅。在佛教中国化的同时化中国,禅宗为创造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禅宗之于当代的价值在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而不同的境界。
禅宗是勇于改革创新的宗教,它把印度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应民众渴望解脱之“时”,契中国文化喜求简易之“机”,应时契机,把握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一根本,帮助众生“照空妄念成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禅宗绝不枯寂呆板,墨守成规,而是活泼泼,开启智慧。禅宗祖师扬眉瞬目,运水搬柴,片言只语都能令学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比如法达法师诵《法华经》三千部,自以为有多大功德,心生傲慢。六祖开示说:“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法达大悟。禅宗的创新精神是其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内在基础,禅宗的创新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综合创新、原始创新、个性化创新、模仿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禅宗是贴近人民大众的宗教,它把禅的修行同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紧紧结合起来,所谓饥来吃饭困来眠,运水搬柴无非妙道,“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展出农禅并重的传统,自耕自养,进而广行利他事业,因而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毛泽东称赞说:“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的佛经《法宝坛经》就是劳动人民的。”
禅宗是有着和而不同境界的宗教。生活处处都有禅,禅是生活的艺术,禅是身心放松的艺术,禅是快乐的源泉,是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一个快乐的起点。禅文化能与任何文化和谐相处、圆融无碍,比如南岳衡山,长期佛道共存,相敬如宾。佛教文化融入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名称,如“人间佛教”(中国)、“人类新宗教“(日本)、“民族主义”的佛教(斯里兰卡)、“民主主义”的佛教(缅甸)、“参与的佛教”(东南亚和南亚)、“争取人权”的佛教(就印度的贱民种姓而言)。与各国、各地区民族文化的融入,使今日佛教在东西方世界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赢得了普遍的赞叹。美国芝加哥公牛队在篮球运动中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人们问主教练菲尔·杰克逊:“你的球队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我是个基督徒,但我崇尚禅宗思想。在篮球场上,我不依靠威胁和高压,而是培养球员的领悟之脑、同情之心和无私合作精神。禅宗强调‘无私合作’,看重头脑的清醒,强调‘对人生命的关爱与同情’,这就是我教育球员的三个秘诀,也是公牛队常胜的方法。我们这支球队能够做到的就是保持清晰明了的大脑,这比聪明更重要。”可见,篮球里有禅。不光如此,打电话里有禅,穿衣吃饭里有禅,我们举手投足,扬眉瞬目都有禅。日本松下幸之助有企业禅,西方有基督禅,处处有禅,我们的心灵就会心无挂碍,空灵自在,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快乐。“快乐无忧,是名为佛”。
禅文化的这些具有普世性的特质,在大的方面,对于当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有借鉴意义;在小的方面,对于我们旅游建设发展更是有深刻启示作用。今天,我们要充分挖掘禅文化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引导佛教与旅游相结合,为丰富旅游景区的内容作出有益的探索和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三节 佛教文化对旅游的启迪
大多数人都拥有宗教或宗教式情感,佛教旅游资源成为他们的情感寄托。人们参加宗教活动,能使他们精神舒畅,感到安慰。人们渴望寻求一种温柔情感,一种至爱亲情,一种轻松超脱,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因此,佛教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密切,互有渗透互相促进。
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深刻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旅游消费行为方式和审美特点,渗透在人们的旅游过程中。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对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而带动了这些方面的发展。交通、住宿条件的改善,方便香客的朝拜活动。同时,佛教文化的旅游开发能使佛教文化得以更好的保护和彰显。
佛教文化一方面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发展有着深刻启迪作用。相当一部分佛教艺术和佛教活动是旅游资源。佛教旅游资源包括佛教物质景观和佛教礼仪活动两大部分。佛教物质景观主要是两千多年来的佛教艺术遗产,如佛教建筑、佛教雕塑、佛教绘画、佛教文学经籍等。佛教礼仪活动主要包括佛教的佛事,如念经、供佛、放生等,佛教仪式、佛教人事和佛教节日等方面。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以及三大石窟等现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佛教名胜。佛教建筑之所以美,除了其空间艺术之美外,就像基督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纳所说的:“是由于神住在里面。”各类佛教活动之所以吸引游客,是因为它们代表着人与神的沟通。
近年来,佛教旅游越来越受青睐。旅游资源,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必须外化为产品,才能在市场上销售。佛教旅游资源可以外化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佛教观光旅游。这种观光层次的产品,根据观赏的不同,可分为佛教人文景观旅游和佛教自然风光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参观旅游佛教建筑及周围的自然山水而进行的以观赏性为主的佛教文化旅游。
二是佛教参与式旅游。参与式旅游是旅游产品的提高层次。我国的整个旅游市场上,以观光层次的旅游产品为主,而各国旅游目的地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参与性的旅游项目是旅游目的地必不可少的。不少佛教文化遗产饱含和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如此,佛教文化遗产不光是少数专家研究的对象,也为各种职业和各种年龄的亿万群众所关心。佛教艺术主要有佛教绘画、佛教音乐、佛教雕塑、佛教题材的剧目等,这些艺术形式和作品除了可以让人欣赏、观摩、研究外,有些还可让人亲自参与,如佛教音乐和以佛教为题材的剧目,可以让人去唱、去演,结合一些佛教仪式,如参禅、浴佛、食斋、放生等,尤其是佛教开光、方丈升座、传戒及佛诞日等特定佛事法会的参与,会让游客浸润于浓郁、庄严的佛教氛围中,使游客感受到强烈的佛教文化震撼力与感染力。
三是佛教体验式旅游。当前,体验式经济时代已经来临。体验是内在的,存在于各人心中,是各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来自个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旅游产品的本质就是向消费者提供一种或多种经历或体验。佛教体验式旅游也伴随着这股潮流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是游客亲身体验佛教出家弟子的日常生活、功课以及佛家戒律与清规等,从而感受佛教独特的生活氛围。游客至此吃斋饭,住僧舍式旅馆,听晨钟暮鼓、经声喃喃,观香烟缭绕、法相森严,购配套的佛教旅游商品,使游客在一种肃穆崇敬的心态中,摈弃杂念,忘却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净化。
佛教文化对旅游规划发展的启迪作用也不容忽视。这里以佛教文化对温泉开发的启迪为例,谈谈佛教文化对旅游规划发展的启迪作用。
佛教文化讲究“空”,每个佛庙前都有一个山门,山门叫无相门,也叫空门。意思是进了山门就等于离开了尘世,进入了空门。佛教文化也很讲生活的清心寡欲,比如说“斋”,斋者,不动荤,是一种清心的节制和约束,是对世俗的贪念的节制,所以也叫斋戒。由此,我们开发温泉时首先要让游客进入温泉有进入空门的意境和感觉;其次,配合泡温泉,让游客饮清茶、吃斋饭,是一种洗心和清心。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可以灭的,但灵魂是永不消失,它会薪尽火传,人的生命是一个“轮回”过程的延续。身虽朽,即身体虽有污,但精神永不灭,提神洁体,犹如再生。这个“提神”应该含有心灵的净化过程。温泉开发就要深入挖掘温泉有提神洁体的功效。
佛教讲“报”,所谓因果报应,凡有善恶,必 有报应,所以人在世要广种福田,多作好事,多积善果。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也很讲“报”,即有恩必报。要多想别人给自己所施的恩,去回报社会、回报民众,回报他人。那么,我们要广种福田在温泉之中,让游客享受温泉的同时静思静想怎样来报这大自然所施的恩。
佛教认为,要想得到佛的拯救,首先要背离世俗的贪欲,认为世上的金钱、美女、财富都是虚妄,是镜中花,这就是“出世”。而温泉享受,就是一种“出世”的境界,泡在温泉中,要忘掉一切世俗贪念,使自己身心彻底放松,达到超越苦难的“涅槃”状态。出浴达到神情气爽之感。
佛教讲“禅定”,即“打坐”,也就是气存丹田、眼观鼻、鼻观心、凝心入定,在这种安详尚昆的状态下,享受着肉体的舒适和精神的愉悦。这种禅定就是一种高层次的休闲度假活动,在温泉中可以促使这种身心的舒适和愉悦,然后在禅定的境界中让自己的意念慢慢的弥漫开来,真正达到、无哀、无乐、无思、无虑的轻松和超脱。
佛教文化在其它旅游开发上也同样富有启迪。佛教很讲来生,人的一生要多做好事,来生才能托生得好,不进地狱。古代中国人都相信,泰山主死,泰山的蒿里为死后世界,很多人都是到那里祭奠亲人。特别是孤魂和失散的亲人。有家殡馆所在大门口设立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信箱,叫“天堂信箱”,你可以把对亲人的思念写封信投进去,然后统一以隆重的仪式火化,天堂的亲人会接到你的信,这是一个很好的祭拜方式。这样的文明做法和活动,泰山在旅游开发上是否可以借鉴。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